朋友圈软文为啥突然刷屏?这5个爆款套路你必须知道

  • 时间:1个月前
  • 浏览:21次

你发现没?朋友圈总有些文章像长了腿似的,上午刚发出来,下午就铺天盖地都是。去年有个卖土蜂蜜的农村大爷,用一篇《山崖上的秘密》三天卖出2吨蜂蜜,这事儿听着玄乎吧?今儿咱们就掰扯掰扯,那些刷爆朋友圈的软文到底藏着啥门道。


一、悬念钩子:让人不点开就浑身难受

百鸟朝凤》电影下跪事物还记得吧?制片人方励直播里扑通一跪,朋友圈刹那炸锅。这种操作妙就妙在制造了双重悬念:电影为啥要下跪?下跪真能救票房吗?你看,光这两个问号就够吃瓜群众讨论三天三夜。

现在教你个实操秘诀:在文章开头埋个反常识的钩子。例倘使有个卖颈椎**仪的,推文开头写:"医生说我颈椎年龄70岁,直到遇见丈母娘的腌菜坛子..."。是不是特想看一看腌菜坛子和颈椎有啥关系?对喽,要的就是这一个效果。


二、情感共振:把广告藏进眼泪里

去年母亲节,有个洗衣液品牌发了条《妈,今年衣服我自己洗》。开头是张泛黄的老照片,配文:"25年前您蹲在井边搓衣服的手,现在正颤抖着给我发微信"。好家伙,当天评论区哭倒一片,销售额直接翻三倍。

这种软文有个万能公式:

  1. 具体场景(晒衣服的老井台)
  2. 感官细节(洗衣板摩擦声+肥皂水味道)
  3. 时代反差(过去手洗vs现在机洗)

千万别写"妈妈辛苦了"这种空话,得让人看见妈妈冻红的指关节,听见搓衣板的咯吱声,闻到老肥皂的茉莉香。


三、全民游戏:让转发变成刚需

新世相"逃离北上广"还记得吧?早上8点发文说送机票,11点朋友圈就刷屏了。核心不在于送多少机票,而是设计了三阶传播机制

  • 一阶:抢机票的人晒申请码
  • 二阶:没抢到的人吐槽规则
  • 三阶:围观群众讨论该不该逃

最近有个更绝的案例:某健身房推出"转发减脂"活动,每转发1次抵1分钟跑步时间。结局大叔大妈们为了省健身费,愣是把文章转出10万+。你看,把利益点转化成游戏规则,比直接送优惠券高明多了。


四、明星整活:别好好说话

薛之谦那个《憋了三个月的大招》都看过吧?这哥们把广告拍成动漫吐槽,边吐槽甲方边植入商品。数据吓死人:12小时播放破500万,带货转化率比常规广告高8倍。

不过明星营销容易翻车,记住这三个避雷针:

  1. 别让明星端着(学学贾玲的接地气)
  2. 要有神转折(前30秒绝对不提商品)
  3. 留个记忆点(比如说王建国"升职加薪"的谐音梗)

最近有个反面教材:某明星端着红酒杯介绍榨菜,被网友P成"土味凡尔赛",诚然也刷屏了,但品牌形象差点翻沟里。


五、蹭热点:要快更要巧

王健林"小目的"梗刚火那会儿,有个理财APP连夜出了篇《挣1亿太难?先完成这三0.1亿小目的》。第二天阅读量破百万,核心是人家把繁琐的理财方案,拆解成"第一个100万怎么存"这种实操步骤。

蹭热点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硬凑。上个月某国产剧爆火,有家螺蛳粉品牌写《XXX同款嗦粉姿势》,结局演员在剧里根本没吃粉。这种硬蹭反而招黑,不如学学某书店的《XXX书房同款书单》,实实在在做内容。


小编观点:见过太多人捧着爆款案例当圣经,其实朋友圈传播就像海浪,没有两次刷屏路径完全相同。去年管用的"下跪营销",今年再用可能被骂炒作。记住啊,软文刷屏的底层条理就一条:让受众觉得转发这篇文案能给自己长脸。要么显得特有见识,要么显得特有情调,最次也得让大伙转完能介入吐槽。下次软文写作前,先摸着良心问自己:这玩意转我朋友圈,我自己害不害臊?

朋友圈软文为啥突然刷屏?这5个爆款套路你必须知道 营销学院

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|浙ICP备2023008693号-15|Theme by Cn+网络, Soft by ZBlogPH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