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列表
分类列表
诊所广告软文怎么写?新手必看的避坑指南
- 时间:1个月前
- 浏览:17次
你家的诊所广告还在用"专家坐诊设备先进"这种老掉牙的话术吗?为啥隔壁王医生的社区诊所宾至如归,你的广告却杳无音信?去年帮朋友诊所做推广时,我意外发现个扎心真相——90%的医疗广告都栽在"太专业"这一个坑里。
定位篇:先当患者再当医生
记得李姐的牙科诊所吗?原先广告写"德国进口种植体",三个月才来7个客人。改成"种牙像订外卖?48小时吃上排骨"后,预约直接排到两个月后。医疗广告不是学术论文,得说人话、讲人怕、解人忧。
看一看这两种定位对比:
传统医疗广告 | 爆款诊所软文 |
---|---|
"三甲医院退休专家" | "给娃看发烧从不等天亮的老张头" |
"先进检测设备" | "咳嗽声还没CT机响得久" |
"医保定点单位" | "隔壁王婶的膏药钱能刷医保卡" |
去年某中医馆用"夜咳克星"系列推文,把止咳贴销售额干到平时的3倍,秘诀就是——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厨房话。
文案架构:讲好三个故事
第一板斧:痛点故事
千万别再写"咳嗽危害大",试试这一个开头:"上周三更半夜,老李家孙子咳得像拖拉机,抱着娃满大街找诊所的你一定懂这种绝望..."刹那戳中家长软肋。
第二板斧:化解之路
收集真实就诊案例最管用。有个宝妈留言:"王大夫把脉比幼儿园老师还准",这句话直接成了推文标题,当月儿科问诊量翻番。
第三板斧:信任背书
晒出诊疗记录要注重技巧:
- 80岁大爷的膏药处方(手写体更具有热度)
- 护士站的值班表(凌晨两点还在接诊)
- 患者送的锦旗特写("比亲闺女还贴心"这种接地气评价)
内容生产:四要四不要
最近帮诊所改过37篇症结文案,发现通病集中在:
要口语化:"把脉比智能手表还准"
要场景化:"娃发烧39度时,24小时亮着的灯牌就是定心丸"
不要专业词汇:把"清热解毒"改成"灭火队"
不要自夸体:"本院专家"换成"看感冒从不开贵药的老李"
看这一个改造案例:
原句:"本诊所引进全自动生化剖析仪"
改后:"抽血报告出得比外卖小哥还快"
效果监测显示,改造后的点击率增强220%,果然群众就爱听大实话。
渠道拣选:隔靴搔痒才有效
测试过N个平台后发现:
- 社区群适合发"应急锦囊":比如说"娃半夜吐了怎么办?记住这三个穴位"
- 抖音要拍"诊疗现场":针灸时拔罐"啵"的那声响特别解压
- 公众号推"患者日记":哮喘阿姨的广场舞逆袭故事
- 电梯广告得简易粗暴:"咳嗽超过两周?免费肺功能检测"
最绝的是菜场**——印上"买菜顺路量个血压"的便民服侍,转化率比普通**高8倍,果然大妈们的传播力才算是真王道。
避坑指南(血泪阅历)
刚开始写医疗软文时踩过这些雷:
- 盲目追求高大上(患者说像药品仿单)
- 漏写就诊指引(地址电话藏得比彩蛋还深)
- 图片太医院风(白大褂换成围裙更亲切)
- 忽略恐惧心理(不说后果只说疗效)
有次把中药方写成诗歌体,结局大爷大妈都说看不懂。后来改成"三碗水煎成一碗"的厨房教程,抓药量反而涨了45%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带错误字的诊所广告咨询量更加高。可能是瑕疵让人更加真实,就像王大夫总写不对"黄芪"的"芪"字,反而成了社区里的萌点。说到底,医疗广告不是比谁更为专业,而是比谁更懂人心——当患者觉得屏幕对面是个会看病的邻家大叔,而非凉飕飕的医疗机构,信任感自然就来啦。